专访中国移动张晓然:6G无线技术“立法”,指引未来10年无线通信网 九九
C114讯 2月8日消息(九九)过去一年,全球业界对6G的研究逐步深入,且进展显著。去年底,网首个6G标准项目——6G无线技术研究项目(Study on 6G Scenarios and requirements)获得通过。
这一项目得到全球超过56家公司联署支持,其中,中国移动与美国、日本运营商NTTDOCOMO和欧洲运营商德国电信共同担任报告人。
为此,C114专访3GPP RAN全会代表、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张晓然。张晓然就6G无线技术研究项目获得通过的重大意义,以及在国际环境与产业环境发生剧烈转变的情况下6G标准制定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,并介绍了中国移动在6G网络产业化方面的重点举措。
张晓然指出,无线接入技术的投资大、技术复杂度高、对产业形态影响大,是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。无线领域投资占移动网络投资约60%。在5G阶段,无线接入技术规范组(RAN)的技术提案数量占3GPP总提案的近70%。
张晓然提出,相比于5G时代,6G标准制定面临两方面新挑战:一是国际环境形势发生转变,诸多不确定因素交织碰撞,科技与产业的主导权争夺加剧;二是产业环境发生转变,我国在5G商用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,目前已经建成超过425万个5G基站,但是5G网络在全球的发展并不均衡,导致全球产业对6G技术发展方向和产业推进的预期和态度不同。
为此,中国移动首先是联合国际主要运营商形成合力,这也就诞生了这个3GPP历史上联合报告人“最多”的项目:通过中、美、日、欧四地区运营商共同承担项目报告人的模式,6G标准制定可以综合考虑全球各地区市场环境、技术应用以及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。第二点是以市场和价值作为6G标准的根本驱动力,制定出符合未来市场需求的6G标准,带来更大商业和社会价值。
据C114了解,6G阶段中国移动牵头6G场景用例与需求和6G无线个标准项目,体现了全球产业对中国移动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贡献的认可。其中,6G场景用例与需求项目已经于2024年9月份在3GPP业务与系统技术规范组(SA)105次全会上通过,12月份6G无线GPP无线接入技术规范组(RAN)第106次全会上通过。
张晓然在采访中提出,4G技术促使了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应用,5G技术进一步连接了人和物,6G将提供相比5G更多的超越传统通信的能力,例如移动通信与算力及AI的融合、通信和感知的融合、空天地一体化、沉浸式通信等。
一是分阶段推进6G试验装置建设。初期阶段,聚焦打造一系列面向单点技术研发的原型试验平台,为合作伙伴提供多项单点技术验证能力。中期阶段,构建端到端概念系统试验平台,开展多技术融合验证,形成6G系统概念样机;建设小规模6G试验网,积极探索新的产业路径和生态模式,提供系统级方案集成与测试服务。远期规划,打造覆盖更广泛的6G试验网络,推进大规模预商用试验,全方位验证技术性能和稳定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