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镇(街道)作为最基层的行政治理单元,是传承历史文化、留住乡愁记忆的重要载体。曾经郫都区下辖的乡镇(街道)有着怎样的故事?为保存历史,留存记忆,即日起,郫都区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开设“郫都街道(镇)简志”专栏,带你更深入了解各个乡镇(街道)。
本专栏介绍的乡镇(街道),为2019年12月2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复进行乡镇(街道)行政区划调整之前的郫都14个乡镇(街道),资料来源于《成都乡镇简志》。
德源街道位于郫都区南面,东连高新区合作街道,南邻温江区万春镇,西接郫都区友爱镇,北邻郫都区郫筒街道。区域面积28.8平方千米,建成区面积2.7平方千米。江安河、走马河(清水河)穿街道而过,拥有丰富的水系、地热资源。
2004年因高新西区调整,与原郫县合作镇部分整合,2005年左右因工业港建设将部分村划出。
2010年因省市重大产业化项目生活配套区需要,拆迁安置11个村组建为7个社区。2017年6月,增挂街道牌子。
2019年,辖红旗、和乐、嘉业、馨美、大禹、菁蓉、德安7个涉农社区,永光、和众、平城、东林4个村;常住人口6.32万人,户籍户数0.88万户、户籍人口2.53万人(其中非农业人口0.45万人)。
1994年郫温公路扩建时,动工兴建政府路,1995年建成,至2000年相继兴建德和路、文明路,场镇面貌大有改善。
2007年,IT大道西延线千米,主要村道有解红路、平东路等4条,总长7.4千米。
2018年,蓉2号现代有轨电车开通运营首开段(晨光站—合信路站),2019年开通运营非首开段(郫县西站—晨光站、合信路站—成都西站、新业路站—仁和站)。
20世纪90年代末,镇上设电信支局,村村通电线年,通信并入成都市大网,开通程控电线门,光纤电视网络覆盖全镇各村、社。
2019年,有高等级电信支局1个,光纤电视网络覆盖全镇,有邮政网点1个。
2003年,建成35千伏变电站1座,有日供水500吨、2000吨的自来水厂各1座。
2008年,完成德源110千伏变电站和成都合作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设,新建日供水3600吨的自来水厂1座。
2011年,德源镇有自来水厂1座,生产能力1500吨/日,铺设干线千米,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%;有污水处理厂1座,工业废水处理率100%。
2019年,镇内配电机总数282台,供电户数2.42万户,用电量1.9亿千瓦时;供水管线
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,生产方式为精耕细作,除种植水稻、小麦、玉米等粮食作物外,还有川芎、麻、大蒜等经济作物。
2000年后,建立永光村樱桃番茄基地、和众村蔬菜基地、前进村二荆条基地。
2006年,种植水稻1.9万余亩、大蒜9000余亩、油菜1800亩,农民人均纯收入5263元。2011年,农业生产总值3900万元,经济作物有大蒜、油菜等。
2019年,建成袁隆平国际杂交水稻种业硅谷项目和“蚕虫”共享田园,全面关闭规模养殖场,实现传统养殖业转型发展,农业总产值1.53亿元。
20世纪90年代,先后引进成都勃克啤酒有限公司、成都龙牌汽车车身车架有限责任公司等规模工业企业。
2000年以来,镇内工业以啤酒、建工建材、包装印刷、稀土、机电产业等为主,至2005年,全镇有工业企业39家,工业总产值1.38亿元。
2011年,德源镇有工业企业48家,工业总产值1.9亿元,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7.8%。2015年,规模工业增加值5120万元。
2015年初,成都市启动“创业天府”行动计划,德源镇开始向创客小镇转型,“双创”产业迅速崛起。
2015年,建成40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园区和创业服务中心,引入光谷咖啡、三创谷等15个企业孵化器和创新创业项目813个,集聚“双创”人才1万多人。
2017年,建设28万平方米共享厂房和创新创业成果中试转化基地,引进中美创新创业孵化器、京东云创空间等知名孵化器53家,吸引诺贝尔奖得主、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专家47名,研发设计无人机等新兴产业项目1757个。
截至2019年,创新创业载体总面积达127.9万平方米,共搭建双创公共平台39个,聚集高层次人才项目59个,累计实现产业化项目141个,有科技型中小企业473家、新经济企业8679家、有效高新技术企业146家。
2000年,镇内有县级重点中学1所、小学4所,入学率100%。2003年,镇内有初级中学1所、小学3所。
2006年,对德源中学进行校园基建和教学设施设备的升级优化。2012年,公办中学石室蜀都中学建成投入使用。
2003年,镇内有乡镇一级合格卫生院1所、村甲级医疗站3个、医疗点7个。
2011年,德源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个,其中公立卫生院1个,共设病床40张,完成诊疗11.1万人次。
2019年,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个,其中公立卫生院1个,共设病床60张,完成诊疗7.97万人次。
20世纪90年代,相继建立老年协会、民间灯队等组织,开展春节庆祝、秧歌、篮球比赛等文化体育活动。
2007年,新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5个,各村(社区)均成立老年体育协会。2011年,德源镇有社区广播站1个、村级广播站4个。
2019年,加强村级活动室、图书室、广播室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,初步构建起10分钟文化服务圈。
2000年,镇内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,农村养老保险参保4061人,母婴两全保险、儿童教育保险参保16236人。
2007年,救助困难群众92户,救助金额4.5万元,向52名特困残疾人家庭发放专项补助金3.12万元。
2019年,举办“春风行动”大型现场招聘会,为5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;为2420名育龄妇女开展免费B超“三查”。
位于德源街道清江村三组。该遗址平面呈椭圆形,中心部位为农舍及林盘,四周为农田所覆盖,南北长约200米、东西宽约150米。
早在清乾隆年间,德源大蒜就已远近闻名,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。“德源大蒜”瓣大、色泽光亮,口味香、辣,胶汁浓,蒜素含量远高于普通大蒜,其抗菌、抗病毒、抗原虫、解毒杀虫等保健功能尤为突出。